![](https://erc-midway.eu/wp-content/uploads/2022/11/Logo@2x.png)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侧重于畜牧业、湿货市场、猪和养猪业。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CAAA)的国际合作部主任艾琳博士介绍了中国畜牧业的概况,强调中国是全球畜牧业的重要参与者。平衡供需,同时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和环境标准,是该行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畜牧业的主要目标是应对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CAAA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超过1.1亿吨,达到每人每年约80公斤的峰值。这将对世界贸易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计划通过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来提高国内产量和效率。
艾琳博士强调,中国畜牧业需要采取集约化、智能化、可持续的做法,发展自己的品牌和信息系统,以实现其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乡村振兴。此外,艾琳博士还介绍了每年5月18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畜牧业博览会,该博览会展示了该行业的最新成就和趋势,并促进了国际合作。
随后,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钟淑如博士,发表了关于湿货市场在中国可持续食品系统中的作用的演讲。由于湿货市场在展示中国农业粮食体系面临的系统性变革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决定单独撰写一篇关于湿货市场的博文,该博文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接下来,来自挪威科技大学跨学科文化研究系研究员许东明博士,介绍了中国养猪业中途研究的一些初步结果。该演讲主要基于对中国书面资料的档案研究,并提供了该国养猪业的历史观点。许博士指出,几千年来,猪一直是中国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猪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在中国家庭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许博士的演讲说明了古代和前现代的养猪业如何依赖于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由放养和圈养育种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在 20 世纪发生了转变,导致了基于集中动物饲养操作 (CAFO) 的工业化农场的出现。
紧接着养猪业的话题,下一位演讲者是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市养猪协会的蔡更元教授,他介绍了广东省养猪业的概况。养猪业是广东的重要产业,约60%的肉类消费是猪肉。然而,在疫情期间,部分原因是非洲猪瘟,猪肉消费量一直在下降。广东气候炎热潮湿,人口众多,耕地有限。2022年,广东猪肉产量占全国猪肉产量的5%。蔡博士指出,肉类主要以新鲜(前一天晚上宰杀)或冷藏(即冷藏几天)食用,占肉类市场的82%。冷冻肉在中国不受欢迎,但由于 COVID-19,冷鲜肉正在增加。广东的优势在于消费市场大、产业化程度高、企业实力雄厚、育种优良。蔡教授还指出,广东需要平衡效率和质量,并保护当地的品种和多样性。
来自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耕心社会服务中心、丽江春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兴凤女士通过讨论云南纳西族的畜牧业实践,结束了研讨会的第二部分。纳西族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适应复杂的地形和历史变化。杨女士指出,纳西族人面临着与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生产困难相关的挑战。他们拥有丰富的当地知识和保护遗产,以及与动物和自然的独特关系。杨女士强调了纳西族村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并相信自然的破坏将导致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演讲结束后,我们深感尊重当地生计,建立人畜关系是确保未来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纳西族人学习很多东西。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ERC, MidWay, project 101041995).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are however those of the author(s) only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ose of the European Union or 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xecutive Agency. Neither the European Union nor the granting authority can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m.